一个内部论坛的话题,附带一个我的回答。
Q:
社交发展问题怎么看?
发表一个在北美的优秀好朋友关于社交平台的小思考
我相信社交平台创始人的原始愿望无非是建立一个让每个人都能自由表达的平台,让人们在其中建立自己与他人的连接。所以在社交平台诞生的伊始,其功能的形式可以各不相同,但底层逻辑也逃不出认识他人和表达自己。但2022年末,我得到的洞见却是:社交平台也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在发展中会演化出了自己独特的定位和受众群体,圈子细分,破圈困难。(这么多年下来,微博变成了执法平台,快手成为了土味聚集地,小红书成为了凡尔赛的天堂,B站成为了年轻人的狂欢圣地,而头条则成了中老年人的游乐场。)同时随着时间推移,内容增长和流量变现则会让社交平台慢慢失去其本来的定位,最终造成用户流失。
以b站的知识区为例,2022年,我认为刚好到了一个由盛转衰的阶段,从我个人的体验来讲,2020是b站知识区up主内卷的最厉害的时候。那时珍大户的课刚刚上线,通辽宇宙也正在起步,阿广还在定期更新。一言蔽之,优质的内容琳琅满目,唾手可得。而自今年开始,很多优质的up便不再更新了,通辽宇宙的质量也如同复联四之后的漫威日渐下滑,越来越多的"名利型"up主涌入市场,曾经自由交流、互相学习的环境变成了粉丝互喷和党同伐异,网络暴力越来越多,受害者众。
以交友软件为例,不管是国内的陌陌、探探、soul,还是美国这边的Tinder、Snapchat和CMB,都逐渐经历了一个演化过程。一开始用户量少,优质用户比重大,用户体验好,到火爆之后大量新用户涌入,用户体验下降,优质用户流失,到现在机器人号遍地,沦为了骗子的聚集地。因为交友软件有一个“用户即内容本身”的特质存在,没有办法通过内容留住用户,所以整个交友软件的生命周期就显得格外的短。
再以微信为例,为何从近几年开始,微信朋友圈慢慢的已经变成了负能量的来源地了呢?如果真的是熟人社交的话,大家有必要那么刻意的炫耀自己的生活嘛?想请问一下大家,五年前,自己的微信里的好友数量是多少?十年前是多少?现在又是多少?我相信绝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随着时间的推移,微信好友的数量都呈现着一个增长的趋势。或许是因为认识了新朋友,或许是因为需要跟客户方便联系。总之,在未来微信朋友圈似乎也慢慢会失去其熟人社交的定位,变成一个“认识的人”的小圈子。
无论这个世界再怎么变化,我相信始终不变的是人们想要社交的需求,如同河水一般,川流不息。好的社交媒体就如同石头一般,沉入水底,能改变河水的流向,但也经不住承平日久,滴水穿石,最后似乎再坚硬的石头也会化作泥沙,随河水而去。顺着这个逻辑再往前想一步,便是我自己给2023年提的一个问题:那河水便在那里,随着上一块石头化作泥沙远去之后,下一块石头何时能被投入水中呢?而那块石头又会如何改变河水的流向呢?
A:
这个问题有意思 想了一下
社交的本质是产生情感链接,内容只是一个维度的表达载体。社交的目的是情感需求或者利益交换。
为了构建情感链接通常需要沉淀关系,输出内容和产生互动。
社交的关系立体复杂多样,在不同的层次发散出了不同的需求,终归有产品可以Cover需求。无论是主动选择了,还是被动承担了。
受限于每个人有限的精力,导致社交关系形成圈层,外层是兴趣垂类,内层是逐渐沉淀的好友关系链。
看起来楼主主要在讨论内容的演化方式,在此分享一下我一直以来对于内容产业持有的观点:
因为人类贪图享乐 目光短浅 自私又被欲望驱使的单纯的本质,导致我们对于内容的追求始终是目所能及的最优解,从而构成循环。土味看多了想看高雅的,烧脑看多了想看爽快的,节奏快了想看慢的,真正促进内容质量提升的唯一驱动只有生产力。
所以在内容侧,这个问题就变成了:如何在一个螺旋上升的通道上,预判下一个高群体共识的内容方向。这个问题听起来就是大数据可以参与的了,分析提取内容热点,然后做出适当的差异化。从而尝试构建更受欢迎的内容。当然这是有钱的玩法,没钱完全可以等风来:专注产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风总会吹过来。
目光回到社交平台,由封闭垂类社区到开放泛用户的演化过程,实际上是被资本裹挟的过程,流量奠定平台调性,平台反哺流量,成败都在于此。找好自身定位,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是平台侧需要关注的问题。大而全固然优雅,小而美也不遑多让。
文章评论